信捷策路 下水仅9个月就海试! 076拆掉工棚, 电磁弹射改写两栖作战规则
从福建舰到四川舰:电磁弹射“下舰”,中国海军迎来“无人机航母”时代?当福建舰电磁弹射器的轰鸣声尚未从国人的兴奋记忆中褪去,黄海之滨的造船厂又传来了新的重磅消息。一组公开照片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瞬间在军迷圈掀起巨浪——076型两栖攻击舰首舰“四川舰”的电磁弹射器工棚已悄然拆除,露出了与福建舰一脉相承的轨道轮廓。双舰岛的雷达阵列清晰可见,甲板上的挡焰板在阳光下升起,坞舱舱门如同巨兽的下颚缓缓张开信捷策路,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宣告:这艘承载着中国海军全新作战理念的“准航母”,正加速驶向首次海试的终点线。
四万余吨的满载排水量,赋予了076远超传统两栖攻击舰的“体格”。大通甲板如同一条延伸至海天之际的钢铁跑道,双舰岛设计则巧妙地将航海指挥与航空管制功能分离,避免了电磁信号的相互干扰,这一布局在全球两栖舰艇中都堪称独树一帜。更令人瞩目的是,它打破了“两栖攻击舰只能搭载直升机”的固有认知,不仅装备了全尺寸电磁弹射器与阻拦装置,还保留了用于投送登陆艇和装甲车的坞舱,以及可容纳大量作战车辆的大容量车库。这种“全能型”设计,让076既能像075型那样,执行抢滩登陆、两栖运补等传统任务,又能摇身一变,成为搭载无人机、甚至部分有人机的空中作战平台,实现了“一艘舰艇,两种战场角色”的跨越。
如果说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,标志着中国航母跻身世界顶尖水平,那么076将这一“黑科技”下沉到两栖攻击舰,则是一次对海战规则的重新定义。传统蒸汽弹射器如同一个“粗犷的大力士”,体积庞大、维护复杂,且功率难以精准控制,对于重量较轻、结构相对脆弱的无人机来说,很容易造成“过力损伤”。而电磁弹射器则像一位“精准的操盘手”,通过电力驱动的线性电机,可根据飞行器的重量调整弹射功率,从几吨重的小型无人机到数十吨重的大型固定翼机,都能实现平稳起飞。同时,它的占地面积更小,为舰体内部节省出更多空间用于搭载弹药和燃料,这对于需要长期在远海执行任务的舰艇而言,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优势。
信捷策路
▲076想象图
仔细观察076的细节照片,会发现更多耐人寻味的线索。其挡焰板的高度、宽度与福建舰几乎如出一辙,弹射舱的布局也呈现出高度相似性。这并非简单的设计复制,而是暗示着076的弹射装置在功率和轨道长度上,已具备弹射歼-35这类第五代舰载机的潜力。虽然歼-35的常态化部署还面临着甲板长度、阻拦系统适配性等诸多挑战,但这一设计预留的“冗余空间”,为中国海军未来的作战升级埋下了伏笔。届时,076将不再局限于无人机作战,而是能与航母形成“高低搭配”,在远离本土的海域构建起多层级的空中防御网。
从战术层面来看,076的出现,将中国海军的两栖作战从“平面登陆”推向了“立体攻防”的新阶段。以往,两栖攻击舰的核心任务是“把人送上去”,空中支援主要依赖直升机的近距离火力打击,作战半径和打击精度都有限。而076凭借电磁弹射技术,可搭载大中型固定翼无人机执行远程打击任务——无人机可在数百公里外对敌方舰艇、岸基阵地进行精确轰炸,且无需担心人员伤亡;搭载的无人预警机则能将预警范围向外延伸数百公里,为整个舰队提供早期预警;无人反潜机则可长时间在海域上空巡逻,构建起一道密不透风的“反潜屏障”。这种“无人化空中作战体系”,让076成为了一个集“侦察、预警、打击”于一体的综合打击节点,将两栖攻击舰的作战概念,从“防御性投送”彻底转向“攻势性作战”。
网络上关于076能否搭载歼-35、空警-600的讨论从未停歇,这背后是国人对中国海军实力提升的热切期待。客观而言,电磁弹射解决了“起飞”问题,但“降落”仍是一道难题。歼-35作为有人舰载机,着舰时需要飞行员精准操控,其降落速度和整机重量对阻拦系统的强度、甲板的缓冲性能都提出了极高要求。076的甲板长度相较于航母仍有差距,想要实现歼-35的常态化着舰回收,还需要对阻拦索的拉力、甲板的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,同时开展大量的舰机适配试验。因此,在短期内,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才是076的“最佳拍档”。这些无人机可通过预设程序调整降落速度,配合自动化着舰系统,大幅降低对甲板长度和阻拦系统的要求,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。
总的来看,076型“四川舰”并非简单复制国外模式,而是结合我国海上作战需求、无人系统发展趋势与电磁弹射技术成熟度所形成的创新尝试。它既保留了传统两栖攻击舰的运载与登陆功能,又将航空作战能力向“无人化、大尺寸”方向升级,意味着中国在海上作战概念上迈出了一步——用“较为便宜、更灵活”的平台,承载越来越多的无人作战的任务。
可以预见信捷策路,当076正式服役后,中国海军的远海作战体系将迎来一次质的飞跃。在航母编队中,它可作为“无人机补充平台”,分担侦察、巡逻等任务,让航母集中精力执行制空、制海等核心任务;在两栖作战编队中,它又能充当“空中指挥中心”,为登陆部队提供持续的空中支援。从福建舰到076,中国海军用一次次技术突破证明,所谓的“海军强国标准”,不再由他国定义,而是由我们自己的创新实力书写。而“四川舰”的每一次进展,都是在为中国海军驶向深蓝的航程,增添一枚新的“硬实力徽章”。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点点赢 C优优: 2025年度财务预算及经营战略报告内容摘要
- 下一篇:没有了